美加“8·14”大停电事故初步分析以及应吸取的教训印永华,郭剑波,赵建军,卜广全(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,北京100085)
介绍了美加“8•14”大停电事故的发生、发展及恢复过程,从电网结构、设备、调度运行、保护控制、管理体制、厂网协调、系统计算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,指出了从美加大停电事故中应吸取的教训,并提出了保证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应做好的工作。
关键词:美加大停电;电力系统;稳定
1事故概况及背景
美国东部时间(EDT)2003年8月14日16:11(北京时间2003年8月15日4:11),以北美五大湖为中心的地区发生大停电事故,包括美国东部的纽约、密歇根、俄亥俄、马萨诸塞、康涅狄格、新泽西州北部和新英格兰部分地区,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等地区。这是北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,也是继1965年、1977年以来的第三次大停电。停电涉及美国整个东部互联电网,但南部和西部电网未受影响。事故中至少有21座电厂停运,其中包括位于美国4个州的9座核电厂,约5000万人受到影响,纽约州80供电中断。
北美五大湖区由5家电力公司供电,分别是美国电力(AmericaElectricPower-AEP)、第一能源公司(FirstEnergy-FE)、独立市场运营商(IndependentMarketOperator-IMO)、国际输电公司(InternationalTransmissionCompany-ITC)和密歇根输电公司(MichiganElectricTransmissionCompany-METC),其供电区域以及正常状况下的潮流方向如图1所示。事故前第一能源公司(FE)的戴维斯贝斯(DavisBesse)核电站因检修停运。
2事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
北美电力系统可靠性协会(NERC)于2003年8月14日发布了此次大停电事故的情况报告,事故发生过程如下(采用美国东部时间-EDT):(1)8月14日15:06俄亥俄州Chamberlain–Harding345kV线路跳闸,由此线路供电的克利夫兰地区用电受到影响。在此之前的14:00,位于俄亥俄州北部的第一能源公司Eastlake电厂的550MW发电机组停运。
(2)15:32Hanna–Juniper345kV线路跳闸,克利夫兰失去第二回电源线,电压降低;密歇根州内线路潮流保持稳定。
(3)15:41Star–S.Canton345kV线路跳闸。
(4)15:46Tidd–CantonCtrl345kV线路跳闸。克利夫兰附近电压恶化,密歇根州内线路潮流仍保持稳定。
(5)16:06Sammis–Star345kV线路跳闸,由于此线路向俄亥俄州北部供电,致使俄亥俄州北部供电不足,俄亥俄州与密歇根州间潮流发生逆转,约200MW功率从密歇根州流向俄亥俄州。
(6)16:08加拿大与美国东部发生明显的功率摇摆。又有两回线(E.Lima–Fostoria和Muskingum–OHCentral)跳开,俄亥俄州北部功率严重不足,约2200MW功率从密歇根州流向俄亥俄州。密歇根州至安大略省的潮流发生逆转,约200MW功率从安大略省流向密歇根州。密歇根州电压下降,使密歇根州中部两座电厂共计1800MW机组在15s内相继跳闸,导致密歇根州电压崩溃。
(7)16:10Campbell电厂3号机组跳闸;Hampton–Thetford345kV线路跳闸;Oneida–Majestic345kV线路跳闸;ITC系统电压崩溃,造成密歇根州30条线路跳闸,METC与ITC间的联络线断开,使ITC成为孤岛。此时俄亥俄州仍从密歇根州吸取功率。从安大略省流向密歇根州的功率达到2800MW。
(8)16:11Avon电厂9号机组跳闸;Beaver–DavisBesse线路跳闸;Midway–Lemoyne–Foster138kV线路跳闸;俄亥俄州Perry核电站的1号机组跳闸。
(9)16:17Fermi核电站全部机组跳闸。
(10)16:17~16:21密歇根州许多线路跳闸,并有以下发电机组退出运行:St.Clair7号机组,Judd电站机组,Monroe1、2、3号机组,Greenwood电站机组,St.Clair2、4、6号机组,Trenton7、8、9号机组。
(11)在此后的近2min内,安大略省的系统仍与密歇根州相连,并试图支持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系统,但未成功。
3事故损失负荷及造成的影响
此次事故共计损失负荷61800MW,受停电影响人数5000万。各区域电网损失负荷见表1。4对事故原因的推测
4.1事故起因和发展过程
根据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(NERC)公布的有关事故资料,可看出事故起因和发展过程:
在发生大停电事故前1h,即美国东部时间15:06,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条345kV输电线路(Camberlain–Harding)跳开,其输送的功率转移到相邻的345kV线路(Hanna–Juniper)上,引起该线路长时间过热并下垂,从而接触线下树木。当时由于警报系统失灵没能及时报警并通知运行人员,15:32该线路因短路故障而跳闸,使得克利夫兰失去第二回电源线,系统电压降低。
此后,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,包括:多回输电线路跳开、潮流大范围转移、系统发生摇摆和振荡、局部系统电压进一步降低,引起发电机组跳闸,使系统功率缺额增大,进一步发生电压崩溃,同时有更多的发电机和输电线路跳开,造成大面积停电的发生。
在首先跳开的5回345kV线路中,除第4回属于AEP公司外,其他4回均属于FE公司。他们认为,虽然有一些线路跳闸,系统也是安全的,因而未与其他相连系统解列,导致事故扩大。
美国电科院(EPRI)专家根据记录到的电压和电流波形,认为在事故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暂态电压崩溃(变化过程通常为0~10s)现象。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重负荷时,特别是在负荷以电动机为主的情况下(天气炎热,空调负荷增加),当某种原因造成电压很低时,电动机会抽取大量无功功率,导致电压崩溃。
4.2事故原因分析
下面从八方面对事故原因作初步分析。
(1)电网结构方面
美国存在200多个独立的电网。这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东北部地区同样存在着众多的独立电网,电网之间经多级电压和多点进行联网,增加了电网保护和控制(包括解列)的难度。被认为造成大停电的主要导火线是包括底特律、多伦多和克利夫兰地区的Erie湖大环网,沿该环网流动的潮流经常无任何预警地发生转向,造成下方城市负荷加重。此次系统潮流突然发生转向时,控制室的调度员面对这一情况束手无策。
(2)电网设备方面
美国高压主干电网至少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,一些早期建设的线路及设备比较陈旧,而更新设备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。投资电网建设的资金回报周期长、回报率低。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,投资发电厂资金回报率常常在12~15,而投资输电线[1][2][3]下一页